由深创会承办的“深趋势”医疗器械技术对接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3-29 22:28:53 文章来源: 浏览量:24814

3月25日,“深趋势”顶天立地产学研项目对接活动第二十六期——医疗器械技术项目对接会在福田点线世界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深圳大学和福田区企服中心主办,深圳大学技术转化中心、深圳市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促进会(简称:深创会)、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科技与转化专委会、深湾医疗器械转化研究院和深圳大学龙岗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活动采取“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的形式共吸引了超1000人参与。

深圳大学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技术转化中心主任徐艳丽,深创会执行会长胥苗龙、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科技与转化专委主任委员/深圳市人民医院科研科科长李富荣、元真价值投资创始合伙人赖润伟、诺睿创新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吕山、深圳市深湾医疗器械转化研究院副院长熊伟、深圳市深湾医疗器械转化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科技与转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化等50余位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徐艳丽主任首先为活动致辞,她对各位领导嘉宾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深趋势”品牌活动举办两年多来,帮助一批学校科研团队项目与投融资机构、产业界朋友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已成为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标杆平台。希望今天的对接成果能够得到现场嘉宾的青睐,也欢迎各界朋友与深圳大学建立更加紧密的政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创新活力大湾区。

随后,李富荣科长致欢迎词,他表示,为了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于2019年成立了科技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为政府、医院、高校、风险投控、知识产权机构等搭建产学研平台,使医院或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经过孵化,能及时落地企业产出,提高深圳的产业化进程,科技与转化专委会将与各领域共同合作,致力于临床成果转化项目的提升工作。

“十四五”开局之年,对临床创新和转化效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紧迫的任务,也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深圳市深湾医疗器械转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晓伟做了“构建“医+X”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的主题演讲,从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医疗成果转化焦点、痛点、节点,构建“医+X”协同创新体系等几个方面讲述了临床科研的体系建设和成果转化。临床的发明创造决定和代表着全国医疗器械产业的70%以上市场。医疗器械产业加速发展,90%以上的中小企业,需要临床创新的引领。医疗技术创新除了靠医生,还需要和医工、设计、产业、资本、技术经纪人和中试验证平台结合,才能实现成果转化。为此需要构建“医+X”协同创新体系,需要加强转化医学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深湾医疗器械转化研究院集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和深圳市医疗卫生机构等源头创新优势,汇聚全链条创新资源,打造“一站式+微循环”的转化创新模式,将赋能大湾区临床科技成果转化,期望在医疗卫生的创新转化领域形成可复制的先行示范经验。

路演环节,首先由深圳大学江一舟教授团队带来《毛囊基因靶向修复再生液》,该项目针对当下困扰着广大群众的脱发问题,开展一系列创新研究。脱发其实是休止期毛囊的比例增加,甚至毛囊萎缩,延迟或者无法进入生长期而导致的,角质层和表皮组成的疏水结构是药物进入的屏障。团队研发的产品能够渗透该结构,使活性成分无需注射就能够进入毛囊,对比米诺地尔作为血管扩张剂,通过增加血液流至毛囊的流量,达到刺激头发生长的效果。

深圳大学平湖医院樊光辉团队推介了《军民用两用急救器材》项目,作战现场急救是创伤救治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手段,为实现快速、大量、高效的作战现场抢救,项目适应军民融合要求,发明设计生产了警用重伤急救包、单人现场急救用重伤急救包等系列产品及火线急救用单兵急救包,解决了现有军民用各类急救器材不集成、功能定位不准确、受伤急救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

脑血管病是常见、多发急危重病,对其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重大,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黄志军医生在项目《脑出血外周血标记物及其应用》提出,发病早期的脑梗死可走绿色通道进行融栓治疗,脑出血早期诊治也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通过检测外周血A2Gl,协助判断相关症状病人脑血管病、脑出血的诊断,有利于临床判断,同时快检可以在20分钟内得到结果,并且,建立便携式小型检测仪可在社康站、救护车上使用。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运动健身的普及,运动损伤疾病数量逐年增大,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张文涛教授团队《基于MR的前交叉韧带手术机器人》项目,综合了手术临床、医学影像、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机械制造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通过三维重建、多模配准、机器视觉、空间定位、低延时无线技术、扩展系统等,实现以前交叉韧带手术机器人及混合现实数字扩展成像系统双载体的手术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腔镜手术的最大弊端,视野狭窄及视觉死角的问题,同时实现精确的手术定位与操作、最小的手术创伤,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

康复医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骨科及脑卒中等患者,康复对最终的治疗效果起到的作用与手术是相当的。香港中文大学徐强教授团队《基于人工智能及动作捕捉的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新型动作捕捉方案,将惯性传感器提供的人体关节角度信息与光学动作捕捉得到的关节坐标信息相融合,研发可灵活适应到各种使用场景的低成本、高精度动作捕捉系统。同时通过有机结合训练方案生成模块、人体运动数据采集和融合模块、动作指标分析模块、评估模块、实时指导监督模块,使术后居家康复训练真正落地实施,能够实时指导和监测康复训练过程。

活动最后,现场高校、医院、投融资机构及企业等就医疗器械技术和临床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主题进行深度探讨交流,与会代表对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健康产业全面开展表达了迫切需求,提出了共同打造有温度的临床科研成果转化生态,助力特区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践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使命。